前兩週跑了新加坡、吉隆坡一趟,雖然是為了簽證及結婚證書的認證,
但是剛好在辦事之餘,我有幸能看到新加坡的全國華樂比賽,
以及在吉隆坡看到馬來西亞華樂團全國賽,一是獨奏,一是合奏比賽,
但能看到台灣以外的國樂發展狀況,我覺得機會很難得。

 

新加坡獨奏賽,沒有分AB組,只要你願意報名參加就可以,
分成初賽、決賽兩階段,初賽都是新加坡本地老師擔任評委,
而決賽就是以海外為主,主要有香港、台灣、大陸的老師來進行評分,
看比賽的樂趣莫過於猜測誰能奪冠,很開心比賽結果都與我的猜測類似。


以古箏來講,我覺得新加坡的比賽,選手的水準還蠻齊的,
當然有少數幾個稍弱一些,但是絕大多數的人演奏基本功及手型都算正確,
由此可以看出當地師資的程度,我覺得這是值得台灣思考的,
當然少數一些選手的程度也是令人驚艷的
(如果都以非專業來看)
如果只是業餘學琴,能有那樣的水準,我覺得是非常不簡單的,
也可以看出投入不少心力,當然也許是因為新加坡小,
這種學習風氣很快就能傳播開來,但希望有朝一日,
台灣的箏界也能這樣,相信能有更多優秀的演奏者能被發現。

 

 

而馬來西亞的合奏比賽,四個評審全部都是大陸來的,
張列、楊春林、洪俠以及劉錫津,都是在國樂界有名的指揮或作曲家,
比賽隊伍有十四隊,聽說今年算少的,
但是每一隊需要演奏兩首曲目,指定曲有:楊春林的《暢想馬來》、劉錫津的《春雨紛紛》,
另外還要演奏自選曲,全曲演奏完畢,因此一隊大概需要20~30分鐘,
包含上下場排位子,在台灣我已經很久沒看過國樂合奏比賽了,
不知道這幾年的程度,不過在吉隆坡來自西馬的十四隊中,
看到幾隊實力不錯的隊伍,基本也都以中學生為主,少
數幾隊是以校友會的身分報名,一個樂團能不能奏出好的音樂,
發出好的音響,其實指揮是很大的關鍵,
有時候某個樂段速度的銜接,關鍵往往都是指揮,
指揮利用肢體動作來帶領團員一起呼吸,一起加速或放慢,
那些手勢影響音樂的銜接,有的隊伍演奏的很順,過度非常自然,
有的指揮音樂處理很怪,導致樂段銜接就是很"做作"。

 

 

看了合奏比賽,給了我自己很大的啟示:
一個好的樂團,張力音響變化要能做得很大,
演奏的音樂才有變化,而關鍵就是指揮,你得去要求,
有的樂團小聲到不知幹甚麼,完全聽不出音樂旋律的進行,
而有的樂團又都太大聲沒啥變化。我覺得小聲在樂團當中非常難演奏,
因為在小聲的範圍當中,又要保持音樂的流動及走向,
同時在小聲當中其實還有更小聲或是稍微漸強的細微變化,這些都只能靠著指揮的耳朵及手勢來帶動,
所以指揮真的是一門很難的藝術,不是沒道理的。


而多餘的花俏動作,也會影響團員視覺,更重要的影響演奏,
可能因手形動作影響樂團發出的聲音。而最重要的是指揮的眼神,
有幾隊指揮一直在看譜,明明會背了,卻一直看譜,在台上比賽難免緊張,
但是指揮的眼神我相信有安定團員的作用。
我看到幾隊,團員演奏非常的有自信,甚至投入到讓我感動,
我相信指揮是一個樂團的靈魂,指揮的眼神與團員有交流,
就算樂團演奏的技術不是最強的,但在當下所演奏的音樂一定是感人的。


其中有一隊令我印象深刻,是來自北馬怡保的一所叫做三德中學的男校華樂團,
指揮是學生,也是全場樂團指揮唯一的一個學生指揮,
雖然說他的一些基本手勢還有可討論之處,但是大體上他的指揮動作符合樂曲內容,
樂段的銜接也非常自然,當然那一定是有"高人指點",
但是看到那個指揮非常投入,因此團員也非常努力的演奏,
而忘卻了比賽的緊張感(雖然我有看到指揮手有發抖……不過誰沒抖過?!哈哈),


有的指揮技術很好,可是感覺他個人並沒有完全突入在音樂當中,
其實指揮出來的動作就會被影響,音樂的渲染力就會降低,
音樂的最終目的就是感人,技術也只是為了音樂而服務,
在新加坡獨奏賽及馬來西亞的合奏賽再次證明這點,
有的人演奏快速樂段,飛快的快,可是有時會讓人莫名,
這樣快是為了甚麼?我覺得快要快的有目的,
在快速段落中不單只是為了快,更重要的是情緒,
要造成緊張感?還是興奮感?有目的性的去做,那麼快才有了意義,
不然台上的人奮力的演奏,台下的聽眾也不會有太多的感覺,
頂多就是覺得「恩~技術很好,可是沒感覺……」,
而有的隊伍雖然演奏沒那樣快,但聽起來舒服,讓聽者投入,我想這就是最重要的目的吧~
音樂可以使人興奮愉快,同樣也可以使人潸然淚下的,端看你怎麼演奏。

看完兩地的比賽,想想自己,還有很漫長的道路要去走,
畢竟這種技藝的東西,就是要保持練習,
很高興自己學了幾年的指揮,有了幾年的帶團經驗,
也希望在異鄉能學以致用,將自己的所學貢獻出去,
當然更重要的是自己還要不斷努力的學習才是!!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誰與箏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